目录
科技创新
电子天平检定管理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安民军;1-3
基于LoRa与MQTT通信的智慧富硒茶园环境信息智能监测系统蔡绍博;蔡绍硕;张军;夏志波;4-6
一种智能家庭盆栽植物浇灌系统的设计邹林阳;罗玉兰;7-10
科教论坛
如何通过美术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黄瑜;11-13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张宇伟;14-16
极值原理的一个应用梁诗雨;韩菲;罗小荣;17-19
浅谈中餐烹饪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董晶;20-22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灵通;23-25
兴趣培养在高校游泳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侯少东;26-28
教辅双轨模式下学生社团活动转变为课程的思考周可;夏林;戴平;29-31
PBL教学理念构建高等院校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体系张兰云;董素梅;32-34
中澳专业建设与课题开发情况对比与分析程培宝;35-37
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实践探索王佛琴;38-4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中外园林史》教学初探陈文晨;徐金强;李杰;41-43
教育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孟庆晨;44-46
浅论如何提升高等代数教学效果周瑞铭;张会平;47-49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自学能力研究张美玲;王艳萍;50-52
中高职衔接实训课程阶段性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孙振;53-5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重构苟倩;叶金文;刘颖;56-58
电子信息
RFID技术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尚悦;59-61
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工具研究赵毓鹏;刘祯;胡宇宣;苗晗;耿滋钧;62-64
浅析文物科技信息及共享——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例郁健琼;65-67
基于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中性点不接地直流配电首次故障检测赵勇呓;赵创业;孙振兴;68-70
数字化创新型管理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刘春来;陶俐言;71-73
5G下VR技术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体系中的运用探讨胡铁力;覃登;74-76
工程技术
论有效应力原理与土骨架浮力、渗透力的计算王国义;77-79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公路边坡开挖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唐羽舒;苏培东;戚宗轲;80-82
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及监测研究李淑强;杨一才;83-85
机械化工
铺层比例对航空复合材料层合板紧固件连接的影响分析曾昭炜;86-88
基于UG和Excel的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参数化设计乐治后;王琳;邹云伟;王振宁;89-93
MW级风电机组机械液压混合传动系统研究王振宇;许增金;王梓涵;94-96
活性水喷雾降尘性能优化实验与模拟研究司书芳;王辉;97-99
创新教学
“数值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分而治之”思想马俊杰;100-102
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网页设计教学效果——以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李志敏;103-105
基于PACS系统的多模态影像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在教学中的应用范莉芳;傅雨晨;高丽婷;徐晓燕;李文皓;106-1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孟岩;109-111
关于“工程制图”课程与实践教学模式发展新方向转变的探讨叶东东;刘玉飞;江本赤;112-114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改革的探索——以宁夏警官职业学院为例王海波;115-117
理实一体化联合微课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禹瑞;牛玲娟;118-120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赵佳琦;周勇;姚睿;刘兵;121-123
“1+X”证书制度下“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宗欣慧;124-126
数学建模案例融入线性代数教学的探索李燕娟;王芬琴;127-129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的多课程融合实践教学研究——以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专业为例刘广敏;李小伟;解兆延;乔昕;130-132
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刘艳丽;曾光;133-135
电子电工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孙晓红;136-138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实施路径研究唐大龙;139-141
运用创新发展理念提升矿业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矿物加工专业类课程为例聂轶苗;刘淑贤;王玲;赵留成;王龙;李绍英;142-144
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研究杨宇凌;145-147
理论研究
新商科背景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研究刘志娟;148-150
乒乓球轨迹预判及弧圈球的物理模型研究与仿真林金妮;张丽颖;穆成富;151-153
图书馆大健康产业创客空间建设探讨苏海明;董健;154-156
湘西地区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邹冰清;157-159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蔡强男;160-162
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周东帅;百志好;孙凌燕;卢雅琳;163-165
科研育人视域下高职科技工作协同创新研究黄小燕;陈燕;166-168